发布时间:2025-10-15 18:11:06    次浏览
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从春节档结束后,已经水逆了大半年,可是中国电影拐点真的到了吗?10月14日长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期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的回答是:中国电影仍处于增长状态,经过今年的波浪式起伏之后,中国电影得到了洗礼和考验,淘汰了劣质产能、泡沫化创作,也淘汰了一批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项目,真正迎来以优秀电影和观众互动的稳定阶段。 截至10月14日,全年票房累计约为376亿,当全年仅剩下贺岁档最后一个票房重仓,按现有票房走势,全年票房能否追平去年的440亿已成悬念,想突破500亿几乎已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遑论年初设定的600亿目标。但正如广电总局的判断,目前某些评论人关于影市“由涨转跌”的拐点说法有待商榷。 尽管暑期档、中秋档、国庆档接连出现票房下滑,但目前的影市无论是从观影人次、类型片发展等各方面看,仍然处在上行通道中。或许在暂时的票房起伏背后,更本质的问题在于:如果说2016年的票房寒流是在为中国电影挤泡沫,那么去掉泡沫之后,中国电影市场又该怎么找回自己的观众?而当下最迫切的问题则是——2016年留给中国电影的时间不多了,在接下来的两个半月时间里,谁能成为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的最后拯救者?从最强春节档到国庆档十年首度下滑,中国电影到底发生了什么?在中国电影市场萧瑟一片的时候,让我们回到故事那个火热的开头:2016年春节档。那的确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开局:初一至初七,全国电影市场大约产出了20亿票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超过40%;同时7部新片目前有6部过亿,其中2部接近5亿。如果全年都按这个成绩计算,中国一年的总票房将超过1000亿,相当于目前美国市场的1.5倍,春节市场的红火,迅速造成了一种假象,好像电影行业遍地黄金,而这必然带动更多非专业人士和热钱进入这个行业“淘金”。但是没有人能够想得到,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大片的高潮,竟然出现在了最开头,更少有人意识到: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体量一夜猛涨的假象背后,其实是春节电影市场的特殊性和周星驰个人超乎寻常的票房号召力成就了春节档的井喷。 转折,快到超乎想象。暑期档,败北。6月至8月25日,历时三个月的档期中,电影市场收获117.8亿票房,仅勉强与去年同期持平。这是近五年来中国电影暑期档首次出现负增长,而这已是继4月和5月后今年第三个出现负增长的月份。 中秋档,败北。中秋档电影票房总收入为5.09亿元,与去年同期的6.05亿元相比,下滑15.87%。必须指出的是,今年中秋档横跨三天(9月15日-9月17日),而去年中秋档只有两天的时间(9月26日-9月27日)。也就是说,在多了一天的情况下,今年总体票房仍急转直下。 另一个足以说明电影市场低迷的,是业界所说的“头部”电影,也就是票房大片。在中国电影票房前20位的大片中,只有6部来自2016年,其中春节档就占据了三部,并且是仅有的国产大片:分别是《美人鱼》33.9亿,《三打白骨精》12亿,《澳门风云3》11.16亿。另外三部进口片则是:《疯狂动物城》15.3亿,《魔兽》14.72亿,《美国队长3》12.46亿。而今年暑期档的票房冠军《盗墓笔记》和国庆档的票房冠军《湄公河行动》则都未能打进全年票房前列,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庆档逆袭大片《湄公河行动》在阵容、口碑、可看性都不亚于去年黑马《夏洛特烦恼》的情况下,截至10月12日累计票房仅为7.7亿,业界认为,对此最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影市冷了。问题是:市场怎么冷却的?或者说,泡沫是怎么被挤掉的?流量鲜肉迷信和IP狂热坑了中国电影?电影票房缩水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票补的减少。据媒体统计,2015年440亿的票房中,大约有30亿到50亿的票房来自于补贴。票补一方面推动了电影市场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电影票房的虚高。而一旦票补在今年大量减少,中国电影观众的实际购买力很快就显出原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电影也挤掉了一个泡沫塑造的概念——“小镇青年”。这个2015年一度被炒得火热的概念,却在2016年迅速见真容。票价的变化对三四线城市电影观众影响尤其明显,一旦票补降低,这个曾被市场寄予厚望的“小镇青年”观影群体也迅速萎靡。中国电影挤掉的另一个泡沫,则是传说中的IP和粉丝电影。去年以来,凭借IP、主演粉丝流量预估电影票房前景,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一门显学,在整个电影行业对大数据的狂热下,大量由IP挂帅、流量鲜肉担纲的电影快速上马,占据了整个2016年的主要档期。但是,《爵迹》、《致青春2》、《夏有乔木雅望天堂》、《大话西游3》等此类电影却并没有收获预期的高票房,即使是粉丝营销最成功的《盗墓笔记》,也在第一周斩获4.8亿之后便迅速失去后劲,最后勉强冲破10亿大关。事实已经确凿无疑地给了中国电影大数据迷信一记响亮的耳光:IP粉丝、明星粉丝数和影片票房不能划等号。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中国电影市场表现平淡,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电影质量普遍不高。除了《美人鱼》之外,几乎所有票房种子选手都出现了口碑不佳、高开低走的现象。相对于2015持续有热点电影撑住影市,保持观众观影热情,观众几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度过了2016年,这种负面情绪最终拉低了全体观众的观影意愿,降低了影市热度,从而令《湄公河行动》这种高口碑大片也难以逆袭到去年《夏洛特烦恼》的票房高度。在一个漫长的票房增长期中,所有的问题都被影市的整体狂热掩盖了,可是泡沫总有被挤出来的时候,那么当泡沫散尽,中国电影接下来怎么办?2016年留给中国电影的时间不多了,谁能成为救市超级英雄?当下的中国影市令人想起中国足球的那句名言: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一个最紧迫的问题是:时间所剩无几,谁会是救市的超级英雄?11月最值得期待的,是冯小刚和好莱坞三部大片的联手救市。导演冯小刚早前在朋友圈发文,解释了《我不是潘金莲》改档的原因:“国际评价这么高,我们的野心就来了,哪个档期冷我们就去哪个档,11月份冷,我们就让潘金莲把11月份给烧烫了。” 和《我不是潘金莲》一起把11月影市烧烫的,是由漫威出品、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的超级英雄大片《奇异博士》、李安导演的重磅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李安导演的重磅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华纳出品的《哈利波特》衍生片《神奇动物在哪里》。业内普遍认为,这三部大片不仅阵容强大、卖相良好,更具有中美同步上映的优势,应该能为冷却的影市狠狠添上一把火。 进入12月,完成今年票房最后冲刺的种子选手,更加被业界广泛看好。张艺谋导演的大制作《长城》不仅有张艺谋电影、1.35亿美元投资的背书,更有马特达蒙、刘德华等大批明星加盟,品质和话题性都被业界看好。 同日上映的成龙电影《铁道飞虎》与《湄公河行动》同属主旋律大制作类型,同样具有极强票房竞争力。 2016年压轴上映的《大闹天竺》在映前因为王宝强事件已经拥有很高的关注度,加上其类似《泰囧》的喜剧类型,并不难取得良好的票房成绩。 对于即将到来的这一轮年底救市冲击波,业界普遍表示看好,无论从影片题材、阵容、类型和品质看,都明显高出暑期档和国庆档一截,应该能为全年票房增加重重的一笔。但长远看来,拯救影市的关键,在于找回观众对影市的信心。无论是暑期档还是国庆档这样的票房重镇,观众面临的其实是相似的困境。在暑期档的电影院里,所有的票房种子选手中,只有《使徒行者》豆瓣评分达到6.8分,国庆的电影院里,只有《湄公河行动》豆瓣评分达到 8 .2分,其他所有影片都没能达到 6 分的及格分。那么问题来了:观众为什么要去电影院支持烂片?有影评人表示,中国电影市场遇冷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让票房寒冬帮助中国电影挤掉泡沫,吓走赚热钱的金融玩家,让真正用心做电影的电影人回到市场的中央,中国电影才能找到“危”中之“机”,迎来更扎实的增长,中国电影才能真正赢回观众的心,走出这个漫长的冬天。有空的时候,我们聊聊中国电影。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damovie